徐傳兵 周同軍 李悅
(寶鋼特鋼有限公司)
摘 要:高品質(zhì)軸承鋼的冶煉工藝主要以EAF-LF-VD-IC冶煉工藝為主,其中電爐冶煉工藝對氧含量與夾雜物的控制尤為重要。主要研究了電爐冶煉工藝對高品質(zhì)軸承鋼冶金質(zhì)量的影響,并分析了不同電爐終點[C]控制、電爐留鋼量、以及LF到站時的Al、C、Si成分對成品氧含量的關系。研究表明: 在電爐生產(chǎn)過程中,終點[C]含量≥0.07%,出鋼時電爐留鋼10% ~ 15%,并確保LF到站時分析的Al、C、Si成分適當,可取得良好的冶金質(zhì)量效果。
關鍵詞:電爐;軸承鋼;氧含量;夾雜物
0 引言
軸承是重要的基礎機械零件,在各行業(yè)中的應用十分廣泛,其質(zhì)量直接決定了其所裝備的機械設備可靠性、精度的高低、性能的好壞以及使用壽命的長短,隨著科學技術的發(fā)展,軸承的工作環(huán)境也越來越惡劣,對于軸承的要求也越來越高[1]。如何提高軸承鋼鋼液質(zhì)量一直是冶金工作者的重點研究方向,而影響軸承鋼鋼液質(zhì)量的主要因素是軸承鋼氧含量和夾雜物控制。要有效降低軸承鋼氧含量并穩(wěn)步提升夾雜物控制級別,就必須從電爐出鋼開始進行相關改進及優(yōu)化。近年來,在軸承鋼鋼液質(zhì)量控制方面,電爐冶煉對軸承鋼冶金質(zhì)量的影響的相關研究相對較少,因此本文將結合現(xiàn)場實際,從電爐冶煉方面著手進行深入研究,以便優(yōu)化改進生產(chǎn)工藝,提升鋼液質(zhì)量。
1 產(chǎn)品技術要求及工藝流程
1.1 產(chǎn)品技術要求
表1所示為軸承鋼GCr15的材質(zhì)成分要求,為尋求更優(yōu)異的軸承鋼使用性能,在冶煉生產(chǎn)中需要更低含量的氧、鈦等成分,以及更窄的成分范圍才能滿足此要求。
軸承鋼材料成分標準見表1。
1.2 工藝流程
目前,模鑄材軸承鋼的冶煉工藝流程為: 40t電爐-LF-VD-IC。
氧含量和夾雜物控制水平作為軸承鋼冶金質(zhì)量控制的重要指標,在追求更低氧含量與更高夾雜物控制水平的平衡時,諸多鋼企都從精煉操作方面著手來展開相關研究,對電爐冶煉的影響情況研究相對較少,而在電爐出鋼畢,LF爐取樣分析成分及渣樣時,對比發(fā)現(xiàn)以下問題:
1) LF( 到站) 成分分析,發(fā)現(xiàn)鋼液中主要元素C、Si、Al 波動范圍大;
2) LF渣樣分析,發(fā)現(xiàn)精煉渣中( FeO) +( MnO) % 含量≥1.0% 的比例高達15%,反映出鋼過程中有下渣情況發(fā)生;
為此,筆者主要從以上兩個主要問題出發(fā),通過研究電爐冶煉對軸承鋼氧含量與夾雜物的影響,提出合理的控制方法,提升軸承鋼的質(zhì)量控制水平。
2 影響因素分析及討論
2.1 電爐終點控制對質(zhì)量的影響
電爐冶煉試驗方案及結果見表2。
表2所示為電爐冶煉不同終點[C]、留鋼量及LF的到站成分與成品氧含量的對應關系分析結果。根據(jù)三組試驗方案以及對應的軸承鋼成品氧含量試驗結果,通過對比成品的氧含量來優(yōu)選出一組控制水平相對較好的方法。方案1中電爐終點[C]較低、電爐留鋼量偏少,而且LF到站中C、Si、Al含量均較低,造成鋼液中原始氧含量偏高,后道檢測氧含量平均為10 × 10-6以上; 方案2 中雖然電爐終點[C]、LF 到站時的[C]含量相對方案1均有所提升,可反映出電爐出鋼氧活度降低明顯,而且通過LF到站時的Si、Al含量相對方案1較高即可反映方案2的脫氧強度要優(yōu)于方案1; 但經(jīng)檢測發(fā)現(xiàn)案2的氧含量仍然較高,未有明顯改進,其中氧含量平均為9×10-6 ; 在方案3中,通過進一步提高電爐終點[C]、LF到站時的[C含量,進一步提高脫氧強度,來有效降低電爐出鋼氧活度以及鋼液中的原始氧含量。經(jīng)檢測分析,方案3中氧含量平均為7.5×10-6,相對其他方案均有明顯的提升效果。
選用方案3進行實際操作,即: 軸承鋼冶煉過程中,將含高( FeO)氧化渣從爐門流出,并盡量減少出鋼過程氧化渣流入鋼包(通過適當增加裝入量,并根據(jù)合格量、余鋼量倒推出鋼量,能有效的使電爐出鋼鋼液盡可能少下渣) 。電爐氧化期吹氧結束,控制終點[C]≥0.07%,并控制精煉爐爐渣分析( FeO) + ( MnO) ≤0.50%,出鋼過程中配入的C、Si、Al按LF到站成分進行控制。
2.2 終點[C]含量控制分析
目前國外的許多鋼鐵企業(yè)十分重視電爐出鋼的質(zhì)量控制和入爐原料的質(zhì)量管理,嚴格做到電爐出鋼終點[C]的穩(wěn)定控制。在保證脫磷的前提下,適當提高電爐出鋼終點[C],可減少脫氧劑的用量,進而能夠減少氧化物夾雜的生成總量。
鋼液中碳和氧反應式為:
電爐出鋼終點[C]與鋼液中[O]的平衡數(shù)值見表3。
從表3可以明顯地看出,電爐出鋼[C]含量過低,勢必造成鋼中的氧活度大大增加,脫氧劑用量也隨之增加。同時也造成殘留在鋼中的脫氧產(chǎn)物增加,還會提高生產(chǎn)成本。實際電爐生產(chǎn)過程中碳、氧是達不到平衡的[2]。一般情況下,電爐出鋼時終點氧比平衡氧高出1.15~1.25 倍。當采用30%生鐵冶煉時,電爐工位做好低溫脫磷前提下,出鋼的終點[C]控制到0.07% 以上,可大幅度降低鋼中原始氧含量,進而減少脫氧產(chǎn)物的生成量。
2.3 出鋼渣中( FeO) 控制分析
一般鋼廠出鋼按留鋼10%~15%操作,盡量避免電爐渣進入鋼包[3]。電爐冶煉軸承鋼時,電爐渣中的(FeO)含量一般為20%~30%,氧化性相對較強,當電爐渣隨鋼液流進入鋼包開始LF爐精煉時,渣中的(FeO)會不斷的向鋼液中供氧( 如式(2) ~式(4) 所示) ,進而不斷的增加鋼液中的氧化物夾雜總量。另外,由于電爐渣中含有一定量的有害元素P,在精煉過程中會進入至鋼液中,從而導致鋼液中的有害元素含量增加,影響成品的使用性能。
由化學平衡可知:
由于是鋼液可以認為aFeO = 1,則有:
爐渣( FeO) %和氧活度關系如圖1所示。
從圖1可以看出,當渣中( FeO)含量不斷增加時,鋼液中氧活度首先會急劇上升,之后上升趨勢有所減緩,特別是( FeO)含量由0% 增加至3% 時,氧活度呈直線上升趨勢。
精煉渣中( FeO) + ( MnO) 含量與鋼中總氧含量關系如圖2[4]所示。
從圖2可以看出,鋼液中總氧量會隨著精煉渣中( FeO) + ( MnO) 含量的增加而不斷增加,當渣中( FeO) + ( MnO) 含量控制在1%以內(nèi)時,總氧量相對較低。綜合來看,在電爐出鋼操作中,嚴禁電爐下渣是Z優(yōu)的措施,但考慮到電爐出鋼操作過程中很難分辨是否有下渣情況,因此均以精煉渣中( FeO)+ ( MnO) %≤0.5%以內(nèi)來控制。
現(xiàn)場實施過程中,精煉渣中( FeO) + ( MnO) %含量分布如圖3所示。從圖3可以看出,控制水平相對比較穩(wěn)定。
2.4 出鋼脫氧的控制分析
鋁是軸承鋼冶煉時的終脫氧劑,由于鋁脫氧能力強,鋁的氧化物容易上浮。鋼中保留一定含量的鋁,可使氧含量保持在較低的范圍[5]。因此需重點控制鋁的加入方式、加入時間,并保證脫氧產(chǎn)物有足夠的上浮時間。出鋼過程加鋁量應根據(jù)LF到站時的鋁成分來控制,合適的LF到站鋁成分不僅能保證出鋼過程脫氧效果良好,而且會減少脫氧產(chǎn)物Al2O3的產(chǎn)生量。鋁錠的加入時間一般在出鋼時隨鋼液流加入鋼包中,以便鋁錠能與鋼液充分接觸并完全反應,有效提升鋁錠的脫氧效果。綜上所述,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工藝進行優(yōu)化:
1) 出鋼終點碳控制在0.07%以上;
2) 電爐留鋼10%~15%;
3) 確保合適的LF到站分析的鋁、碳和硅成分。
3 實施效果
1) 經(jīng)現(xiàn)場實施改進,40t電爐產(chǎn)線模鑄軸承鋼氧含量由電爐工藝改進前的平均氧含量10 ×10-6降至7.5×10-6,平均氧含量≤10×10-6的比例由80.93%提高至97.12%,模鑄軸承鋼產(chǎn)品質(zhì)量大幅度提高。電爐工藝改進前后氧含量數(shù)據(jù)見表4。
2) 改進后40 t電爐產(chǎn)線模鑄軸承鋼夾雜物評級情況良好,夾雜物B類、D類夾雜物評級得到了改善。模鑄軸承鋼夾雜物評級結果見表5。
4 結論
1) 電爐出鋼終點[C]控制在0.07%以上,能有效減少鋼液中的原始氧含量; 鋼液中原始氧含量降低后,出鋼過程脫氧劑用量也相應減少,從而產(chǎn)生夾雜物的幾率也相應減少;
2) 通過電爐留鋼10%~15%操作,盡量減少出鋼過程氧化渣流入鋼包是確保模鑄軸承鋼質(zhì)量的關鍵;
3) 合適的LF到站分析的鋁成分不僅保證出鋼過程脫氧效果良好,而且保證減少了脫氧產(chǎn)物Al2O3的產(chǎn)生量; 同樣,LF到站分析的碳和硅成分也可反映出鋼過程的脫氧?果。
5 參考文獻
[1]徐洪波.改善軸承鋼碳化物不均勻性的工藝研究[D].遼寧:東北大學,2008: 1.
[2]陸青林,鄭少波,裘旭迪,等.鋼中微量Mg對軸承鋼中碳化物的影響[J].上海金屬,2008(6):28-32.
[3]李錚,徐明華,馮剛,等.軸承鋼純凈度的現(xiàn)狀與發(fā)展[J].五鋼科技,2003(1) : 3.
[4]Lifeng ZHANG,Brian G.THOMAS.State of the Art in Evaluation and Control of Steel Cleanliness[J].ISIJ International,2003(3) :271-291.
[5]顧家強,劉軍占.控制鋼中Al2O3夾雜物的工藝實踐[J].上海鋼研,2006(2) : 7.
(來源:河南冶金)